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下载-国产高清精品入口麻豆-国产成年人网站-综合久久综合|www.pingyuanfilter.com

010-64126515

新聞資訊 |

News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行業資訊

光伏動蕩之年

發布日期:2020-08-17     作者:諾斯曼      瀏覽量:128

上半年“跌跌不休”,下半年“漲”聲不斷,這場由兩級需求策動的價格“亂劇”正讓2020年的光伏行業動蕩不安。

事實上,不僅僅是市場因素,從客觀環境到技術迭代,眼下的光伏行業正經歷著又一個動蕩之年。

疫情

以疫情開局的2020年,讓所有行業措手不及,光伏行業亦然。2~3月國內疫情高峰,從4月起,國內疫情逐漸受控,然而海外疫情開始全面爆發。

“我必須承認疫情對我們的影響很大,在3月下旬之前,物流、供應、生產人員等因素對國內生產產生了影響,相信各企業都會遇到。3月底之后,我們主要的海外市場都相繼出現問題。”7月初在萊茵TüV“質勝中國”行業會議上,尚德新能源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總裁唐駿回憶了疫情之下的企業狀態。他介紹,尚德的業務集中于海外,最高峰時期90%出貨量在海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每天看的第一個郵件就是來自全球各地的疫情報告,不僅是官方報告,我要求海外機構人員自己到港口和海關去現場查看,獲取第一手資料。雖然我們竭盡全力保出貨,嘗試了各種方式,但影響肯定還是存在的。”不過,唐駿強調,隨著5、6月逐步好轉,并且全面追趕,今年仍會接近年初計劃的出貨目標。

不僅僅是尚德,隆基樂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唐旭輝介紹,疫情對企業都有影響,只是影響程度不同而已,第一季度主要是對供應鏈的影響,第二季度恢復正常,整體來說影響較小。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印榮方表示,過年期間的疫情主要在國內,3月以后轉到海外,所以早期的挑戰在供應上,后期問題在市場方面。

疫情之下最直觀的市場反映則是產品價格快速下跌,特別是4月隨著海外疫情全面失控,需求驟冷光伏產業鏈價格一路向下。咨詢結構PVInfoLink 統計數據顯示,4-6月,多晶用硅料、多晶硅片、多晶組件的降幅分別達32.6%、21.4%、13.2%、11.4%;單晶硅料、單晶硅片(G1)、單晶電池片,單晶組件的降幅分別達19.2%、23.9%、10.2%、9%。

不過,晶科、隆基、天合、尚德、通威、正泰等光伏制造企業一致的反饋則是,全年出貨目標未變甚至更好,市場恢復好于預期。國內市場從3月底開始在“630”搶裝潮帶動下快速復蘇,國際市場方面,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數據顯示,1~5月光伏組件出口27.7GW,較去年同期僅下降1.8%。

實際上,隨著6月底國家能源局下發2020年競價項目名單,26GW的規模遠超預期,并且年底的并網時間要求也讓業內對下半年的裝機“爆表”充滿期待。與此同時,歐洲、日本、韓國等國際市場疫情逐漸受控,需求復蘇,聯動之下市場反彈信號強烈。受此影響,從7月起,光伏產業鏈價格變更“軌道”,開啟企穩甚至上漲渠道。

不同于制造端的迅速復蘇,今年下游電站建設注定風波不斷。據某電站業主透露,為完成2020年的并網目標,2019年底便完成了部分項目的可研等準備工作,但原本的摩拳擦掌瞬間被疫情打亂。更不幸的是,為保補貼名額而需要搶“331”和“630”的2019年結轉競價項目,因疫情影響而無法按時并網,部分項目不得不中途夭折。

7月新疆等地新冠疫情再次“死灰復燃”,城市管控升級之下,光伏電站現場施工再次受阻。

與此同時,作為多晶硅“重地”,新疆疫情及接連兩起大廠事故讓本就供不應求的硅料更加嚴重失衡,從而價格“一騎絕塵”,并且傳導至下游硅片、電池片、組件應聲齊漲,愈演愈烈的漲價潮,無疑為下半年既定的裝機熱潮蒙上了陰影。

尺寸

雖然歷經疫情波折,但極具韌性的光伏行業仍就交出了亮眼的半年成績單。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統計,制造端,上半年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產量分別同比上升32.3%、19%、15.7%、13.4%;應用端,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上半年光伏新增裝機容量達11.52GW,與去年同期(11.4GW)基本持平。

行業穩步向上背后則是兇猛的技術迭代。“十三五”時期,行業歷經金剛線、PERC技術引發的生死之戰,從而對各項高效技術豎立起前所未有的靈敏嗅覺。而當下行業最熱門的技術之一當屬“尺寸”。

2013~2019年,在PERC及PERC+(SE、MBB、半片)技術加持下,光伏組件功率由320W左右上升至400W以上。然而隨著PERC電池轉換效率逐漸接近“天花板”,組件功率提升愈加困難,此時加大硅片尺寸成為新思路之一。

2018年下半年,顛覆傳統的156.75mm(M2)尺寸,晶科主導推動158.75mm(G1)硅片;2019年6月隆基扛起166mm(M6)硅片大旗,緊接著8月中環砸出210mm(M12)硅片,開啟市場尺寸混戰。

硅片尺寸的擴大瞬間讓組件功率跳漲。據悉,在電池轉換效率保持22.3%不變的情況下,M2組件功率為395W,G1組件功率突破400W,M6組件功率提升至440W+,210mm組件則開啟500W時代。

從產線改造方面考量,166產線從硅片到電池、組件均可與原有產線即M2產線兼容,由此一經面世便吸引了眾多跟隨者,如硅片端隆基、賽維,電池端有晶澳、愛旭、通威、潤陽悅達、潞安太陽能、唐山海泰等。組件端如晶澳、阿特斯、協鑫集成、正泰新能源、賽拉弗、中節能、航天機電、錦州陽光等。

而210產線,正如M12硅片剛剛推出時的行業主流評價“顛覆”,企業產線須全部推倒重來,新建產線的時間成本和投資成本讓眾多企業望而卻步。

然而,出于意料的是,500W的組件功率對下游電站業主極具吸引力,這直接讓企業的跟隨步伐紛紛加快。2019年12月,東方日升率先發布基于210mm硅片的500W高效半片組件;2020年1月,愛旭科技義烏基地全球首發210mm高效太陽能電池,同時宣布5GW 210高效電池正式實現量產;2020年2月,天合光能全球首發采用210mm硅片的500W+至尊組件;2020年3月,東方日升、天合相繼宣布500W組件量產……

在210組件推進之快令行業側目之時,質疑之聲相伴而起。一方面受制于集裝箱高度和玻璃產能,210組件采用5*10列版型,業內人士分析,這不僅未將210mm硅片的優勢發揮到最大,且奇數列封裝還將增加成本。

乘勝追擊,2020年5月,晶澳、晶科、隆基三大組件具體紛紛推出基于“18X”硅片的組件。在三大巨頭看來,18X才是實現組件最高效率和功率的最優尺寸,基于“18X”硅片,晶澳、晶科、隆基的最新組件(72型)最高功率分別達545W、535W、540W,較210組件再次大跨步提升。

6月24日,晶科、晶澳、隆基、阿特斯、潞安太陽能、潤陽悅達、中宇光伏7家企業聯合發起《關于建立光伏行業標準尺寸的聯合倡議》,共推182mm即M10為大硅片標準尺寸。至此頗為神秘的18X最終統一為182mm。

當然,以天合、東方日升、中環為首的“210”派同樣未停下腳步,7月9日,由“天升環”領銜的40家企業成立“600W+光伏開放創新生態聯盟”,涵蓋從硅片、電池、組件、輔材、逆變器、支架、設計院、物流等全產業鏈企業。雖然聯盟成員一再否定成立無關尺寸之爭,但更多業內人士還是解讀為對182聯盟的有力回擊。

更進一步,7月16日、7月23日,天合、東方日升相繼推出基于210mm硅片的600W+組件,優化設計、封裝技術的基礎上,一舉將光伏行業帶入“600W”時代。而在剛剛結束的上海SNEC展會上,780W、800W組件已接連登場。

顯然尺寸之爭仍在繼續,孰優孰劣未有定論,但不可否認的是,從2019年初的400W到當下的600W,組件功率如火箭般“躥升”,為下游電站業主的平價甚至低價之路帶來更多可能。

TOPConHIT

就尺寸之爭而言,業內人士評價尺寸僅僅是光伏產品的物理升級,而質變仍是電池技術迭代,是核心效率的提升。

時間拉回至2016年,在“光伏領跑者”及產業轉型升級的推動下,PERC(鈍化發射極及背表面)技術迅速掀起對主流傳統鋁背場(BSF)技術的挑戰,彼時規模生產的BSF單晶電池及多晶電池的轉換效率分別達19.8%和18.5%,使用PERC 技術則可將單、多晶電池的轉換效率提升至20.5%和19%。

核心優勢之下,PERC技術開啟快速迭代,市場占有率由2016年的10%提升至2019年的65%,而BSF占比則由2016年的80%降至2019年的31.5%。2019年規模生產的PERC單晶及多晶電池轉換效率分別達22.3%、20.5%。

然而,面對PERC的效率極限(24.5%)越來越近,關于PERC之后的下一代電池技術討論已然異常火爆,其中擁篤最多的當屬N型的TOPcon和HIT兩大電池技術。

相對P型晶硅電池,N型電池少子壽命高、弱光效應好、溫度系數小且無光致衰減,是晶硅太陽能電池邁向理論最高效率的希望。

TOPCon(隧穿氧化層鈍化接觸)電池技術,由德國弗勞恩霍夫太陽能系統研究所于2013年提出,目前電池效率世界記錄為25.7%,效率極限可達28%以上。HIT異質結電池,結合了薄膜技術,理論效率達27%以上。

據悉,TOPCon的優勢在于,與現有PERC產線兼容度高,改造及運營成本較低,而HIT的優勢則在于工藝簡單僅4步,且電池量產效率較高,但HIT需要更換所有設備,投資成本約8~10億元/GW。不過隨著國產設備的成熟,HIT設備成本已降至5-7億元/GW。

2020年光伏企業圍繞TOPCon及HIT異質結的擴產計劃接連不斷。TOPCon方面,中來股份投資年產1.5GW N型單晶雙面 TOPCon電池項目,N型雙面電池及組件年產能達5.1GW;中利集團投建1GW 高效TOPCon電池及組件技術改造項目;黃河水電N型TOPCon高效雙面電池量產平均效率突破23.2%。

HIT技術,據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統計,截至目前異質結電池、組件擴產規模超56GW。僅5月底以來水發集團、愛康等5家企業公布了超10GW的擴產計劃。

光伏動蕩之年(圖1)

技術迭代之下,是產能的更新換代,更是新一輪企業優勝劣汰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