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政治局召開會議,對國內國際的最新形勢及應對措施作出了清晰判斷,指出:
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這是中央為十四五和2035遠期制定規劃的指導性方針,關系到中國每一個經濟領域,作為中國民族產業名片的光伏行業,更是意義深遠。
1. “中長期”、“持久戰”
“中長期、持久戰”,充分表明政府要求行業充分認識到國內外經濟、政治、自然因素挑戰的嚴峻性,要求行業發展做好“中長期、持久戰”的心理和物質準備。
過去兩三年來,中國從上到下都在面臨挑戰,挑戰指的不僅僅是疫情態勢,還包括近年來不同于以往的內外經濟金融環境和外部政治環境,尤其是中美之間的矛盾。
中美光伏貿易戰始于2011年,但到2016年前后續,TestPV曾發布特約評論:如雞肋般的光伏雙反還能持續多久?指出,“隨著中國市場一出手,所有雙反皆雞肋。澳大利亞、加拿大紛紛在宣布中國光伏雙反調查成立的同時,又認為對其影響甚微,建議終止雙反調查。”
而天合、晶澳、晶科等企業也紛紛宣布不再對美、歐等的雙反調查進行應訴。沒有中國應訴,一時間歐美各國也覺得不好玩了,紛紛宣布終止雙反調查,似乎光伏貿易戰到了盡頭。
然而隨著特朗普政府的上臺,美國對華態度已經發生了從政治、經濟、軍事全方位的轉變,對抗因素日益加強,貿易戰從光伏的細分領域擴大到201、301法案所覆蓋的全方位。美國寧愿忍受高昂的光伏系統成本,也要對進口光伏產品征收除雙反外更多的關稅。
受美國影響,澳大利亞、歐洲、印度、加拿大等國家也紛紛重新審視中國的光伏產品:在印度制造的背景下,印度一再延廠其進口光伏產品關稅期限,并施加BIS等非關稅貿易壁壘;在歐洲綠色協議的背景下,歐盟重新啟動了對光伏玻璃的雙反,并又開始討論光伏組件/逆變器的雙反問題;
無論是“美國再次崛起”,還是“印度制造”,還是“歐洲綠色協議”,這些中長期來看全球光伏投資最大的市場,對中國光伏企業的防范與抵制,已經上升到了國家政策的層面。
而自2018年以來,中國光伏產品的海外業務又重新成為中國光伏企業的重要拓展方向,甚至是有些企業的重點和核心。
中央此時提出“中長期”、“持久戰”的要求,盡管是面向全經濟領域的,但對于內外并重的光伏行業,對于布局全球“中、美、歐、印”四大光伏市場的光伏行業來說,每個經營者和決策者都必須清醒地了解四大市場的地域政治,認識到中長期內可能遇到的嚴峻挑戰,在“持久戰”的心理準備下努力尋找中長期發展的機遇。
2. 產業鏈內外雙循環
為應對中長期的嚴峻形勢,進行持久戰,中央又一次重申“藥方”: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打通國內循環,是指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推動全流程創新,發展數字經濟,果斷放水養魚,確保供需平衡,改善分配格局,大幅降低個人所得稅,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構建高標準的市場體系。
打通國際循環,需要打造面向全球的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圍繞“一帶一路”規劃構建合作創新網絡,穩步降低關稅水平,積極參與國際經貿規則的談判與制定,推動對外開放朝著更高、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
上半年光伏出口數據體現出了很強的韌性,盡管有疫情影響,2020年1-5月,我國光伏產品出口額約為78.7億美元,同比僅下降10.1%。其中,硅片、電池片出口額均實現同比增長,其他產品出口額有所下降。
疫情之初,中國光伏產品出口額并未受到太大影響,但是隨著疫情的發展,全球市場萎縮速度較快,WTO預計全年世界貿易增速將縮水18.5%。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硅料、硅片、電池、組件、逆變器產量均比去年同期增加,如果出口市場份額面臨較大壓力,國內需求就成了產能消化和行業增長的重點。
而從對十四五、2035遠期規劃所做的“內外雙循環”指導方針可以看出,未來包括光伏行業在內的國內內需將繼續加大。
政府下半年的財政發力重點將從此前的“紓困”轉向“刺激經濟”,為一些重大項目的建設提供足夠的資金。而國家推出的“新基建”計劃,必然將成為拉動內循環的起點。在“新基建”計劃中,5G基站、充電樁、數據中心、特高壓電網建設等都需要大量的分布式能源,光伏可以成為這些分布式能源的重要來源。
隨著特高壓電網的建成,光伏平價上網將進入成熟階段,甚至有望在中國成為最便宜的能源。解決了光伏發電的消納瓶頸,西北地區大量的荒漠資源就可以被開發成光伏發電,這將進一步打開光伏產業的內需空間。
會議指出,要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更加注重補短板和鍛長板。鼓勵出口型企業根據國內市場需要進行改造,擴大內銷的份額,并充分利用國內市場作為推動產業升級和專業化分工的主要驅動。
利用西部地區的原料,在西部地區生產光伏產品,用于西部地區的電站建設。可以想象,未來在西部地區建設硅料廠、硅片廠、電池廠、玻璃廠,將有廣闊的就地消納空間。
而光伏行業同樣需要外循環。美國、 歐洲、印度等地區的疫情經濟重啟,都把新能源作為主推經濟的重要抓手。但是在制造業回歸美國、印度制造、歐洲綠色協議等畫地為牢的保護政策下,中國光伏產業的對外出口必將面臨不斷的質疑、排擠和挑戰。
因而會議指出:地緣政治因素將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重構產生深遠影響。我國需要充分認識美國政府遏制中國發展的決心,對美國方面可能采取的嚴厲措施和全球產業鏈的深度調整提前做好充分準備。
不僅美國,歐洲光伏產業已經制定了如何讓歐洲光伏重新領導全球的發展計劃,歐盟已對光伏玻璃率先開始雙反,組件產品相關的調查呼聲也不斷響起。
政府提出,要打造面向全球的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圍繞“一帶一路”規劃構建合作創新網絡,穩步降低關稅水平,積極參與國際經貿規則的談判與制定,推動對外開放朝著更高、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
如何讓海外市場真正做到離不開我們,中國光伏行業如何真正領跑全球?行業協會如何帶領中國光伏企業超越制造業本身,從政策、標準、規則等頂層設計入手,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框架下讓中國光伏領跑并領導全球?
光伏人,任重而道遠。